Sunday 19 March 2017

Ulaanbaatar. Mongolia 烏蘭巴托, 蒙古 (二)— 發展中的掙扎


大藍天、廣闊的雪地、疏落的小房子……有沒有一點像北歐的感覺?其實這是烏蘭巴托的遠郊,大約在機場再向西南走,Khan-Uul Khoroo 13(13區)的蒙古包區裡。鮮豔的小屋站在木欄中極大的花園內,讓沒有花園只有細小居所的香港人好生羨慕。遊人很小機會能來到這些偏遠的民居,除了看看城市中密麻麻的蒙古包區外,筆者也很幸運的能到訪另一類的居住區。因為遙遠,在這邊居住的都是老人。低密度的房子,讓人能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確比城市中的住得舒適。


這裡的居民大多是自給自足,當地人除了會把牛糞都收集以在冬天燃燒熱力外,他們也會在後園設置夏天時會用到的溫室,有些甚至會在家裡花園種植果樹呢!除了蔬果,蒙古人當然少不了牧畜。當我們在寬闊的泥路中走著走著,迎面而來的正是十數隻牛群!牠們在穿著傳統蒙古服的主人帶領下,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氣裡緩慢的散步著。


蒙古的牛牛都長著很厚的長毛,十分可愛!牛群當然不像我家的Lafite(一隻肥狗)般,只是落街逛逛。牠們的目的地其實是小區裡唯一的水站。蒙古一直缺少水源,而且天氣寒冷,天然的河流都結冰了(這可是我的thesis啊),牛牛們便需要來到民用的水站喝水。沒錯,房子都沒有自來水,無論天氣多寒冷,要用水便得自己跑到水站取水去。



幸運地碰上取水的居民。很喜歡這張照片,除了兩位大姐吃力的以手推車運送一瓶瓶的清水(這可是一家人一天最少的用量了),還描繪小區裡分佈零散的小房子。背後襯托一幅如畫的遠景,一重重平靜的雪山,讓畫面帶點不直實的感覺,這可是超出在城市人的想像呢。


可是大部分背着蒙古包的遊牧民族並不願意居住在遙遠的Khan-Uul Khoroo13,他們來到首都就是要賺錢,所以都把唯一的家當——蒙古包都紮在市中心附近、密密麻麻的蒙古包區裡。回到了Chingeltei,這個與經濟中心近距離、且較早期發展的社區,在白濛濛的雪山上並不是像瑞士或日本的滑雪道,而是木房子和蒙古包交織着的一片風景。早來的都把家建立在馬路的旁邊,新移民只可以越紮越高,一排又一排的蒙古包及其木圍欄快要碰到雪山山頂了。


蒙古包區的設施非常簡陋,就只有最基本的少量電力。這裏像極任何一個剛發展的社區,電線疏落地懸掛在歪歪曲曲的電柱上,為居民提供僅有的文明權利。雖然社區貌似密度非常高,他們卻都有敞大的庭園。如此一來,要鋪排䁔氣管、水管等基本設施都變得非常困難。這些使社區充斥著冷冰冰的濁空氣——每個蒙古包的中央皆凸出一條灰黑的煙囪,人們在寒冷的冬天只能靠燃燒煤炭(及後更拜訪了危險煤礦場!)取暖,多麼的原始,多麼的基本。即使烏蘭巴托一年有三百多天的藍天,長達半年的冬天天空中卻一直瀰漫着厚厚的黑煙。


接着,小心走上薄冰包封的大斜路,我們走進真實蒙古包區居民的家。儘管從前在發展中村落也進行服務也進行過家訪,這一次蒙古包的體驗卻讓我大開眼界。


從木圍欄走到蒙古包,一共走了大約三五十步才到家門。太陽下的蒙古包與閃爍着的雪地形成和諧的畫面(後面在一座像極宮崎駿筆下的房子呢)。



蒙古包的生活空間並不大,步入矮小的大門後已能看清整個佈局。傳統的居所裡,內屋佈置其實相當現代化的。在大約直徑六米至十米的空間裡,正中央的是剛才提及的燒煤爐,左右兩旁對稱的放著邊床和沙發。大門的對面通常是電視、家族的相片、孩子的獎狀等等;右面近門則放著廚具。時值冬天,蒙古包也會穿上衣服,在外圍上加上厚厚的羊/牛毛,加上燒煤的暖氣,整個室內都暖暖的。


咦,那最重要的洗手間在哪?在蒙古包區除了沒水,更沒有最基本的衛生設施。要如廁便得從和暖的室內走到零下三十多度的室外坑廁。坑廁每隔一至兩年便需要更外位置,非常原始。冬天要跑到零下如廁已苦不堪言,但在夏天近三十多度時衛生情況亦可想有多惡劣。洗澡?對蒙古人來說似乎並不重要,每個蒙古包區只在數間私營的澡堂,在些居民可能一至兩個月才會到訪一次。



曾經到訪數次中國落後的社區,廣西、清遠、肇慶等偏遠村落作義務工作,當時感受到的是居民已續漸邁向較富足的生活。可在烏蘭巴托,一個曾稱霸歐亞的國家首都,卻似乎還在漫漫長路。多於六成的首都市民均住在沒有自來水、沒在基本衛生設施的原始蒙古包區內,筆者似乎這才真切地感受到發展中國家的困境。在網絡上常常遇上落後地區的新聞,當然不及親身的體驗,印象中,他們並沒有如當年探訪中國偏遠地區的人們開心,居民們逼切地渴求改善生活。可幸是這旅途中遇上許多致力改善國家的蒙古年輕人,有為我們安排行程的留學生,建立蒙古包區的改善計劃;有靠一人之力曾在韓國打工的大叔,為蒙古包區孩子建造溜冰場(上圖);也有在極端冬天試驗溫室耕種蔬菜的機構。對城市發展總有著濃厚的興趣,慶幸能夠在烏蘭巴托還在長大時感受她的困難,在或許三五十年後相遇,祈望可回想現況,見到成熟的她再次綻放。





Saturday 1 October 2016

Ulaanbaatar. Mongolia 烏蘭巴托, 蒙古 (一) 序幕 / 蒙古包區

你聽過烏蘭巴托嗎(Ulaanbaatar)?喜歡旅遊的我孤陋寡聞,不是極偶然的機會下,我想我不會無端造訪,而且還是在極端寒冷的二月裡。畢業論文選擇最喜歡閱讀的城鄉發展爲大題,因為指導教授的偏好,跑到氣溫徘徊在零下三十度的她,在這個(我認為)世界上城市發展中最特別的地方之一尋寶。出走間,我看到比冰島還要白的大地,感受到比瑞士雪山還要冷的溫度,經歷到重大的城市改造及轉型。她是世界人口密度第四低的國家,但其面積卻是前二十大。噢,忘了告訴你,她是草原大國--蒙古的首都。

市中心兩條大道中間的成吉思汗廣場
要寫烏蘭巴托很難,以很學術的角度遊歷,沒參觀幾個旅遊景點。其實城市間的景點也沒幾個,博物館買了票才開燈,佈置有點溶爛,硬要說只有一個每個大城都皆有的「重要人物廣場」(成吉思汗廣場)。雖說夏天來可出走市外的草原,感受遊牧民族的文化,但慶幸我可是在這霜凍的天氣到訪,這才震撼地感受到城鄉交替的大大變遷。所以寫烏蘭巴托真的很難,我也不好用旅遊的身份,索性不管了,就寫寫畢業論文的番外篇吧(笑)。 


遠處遙望,可見藍天城市與雪地像三文治般夾層著。發電廠的煙囪無斷的冒出厚厚白煙,為已發展的市中心供電供熱。烏蘭巴托的市中心有點像內地的二線城市,中心兩條大道形成十字,政府商業高樓大廈林立。它們是從前蘇聯時的產品,一式一樣的住宅,寬闊的馬路,而近年不少國家如中國日本則為城市建造基建。市中心在地圖上不如一個香港島般大,身處其中感覺更小,三十分鐘彷彿已走完熱鬧的大街,再走便是晚上沒甚光影的住宅區了。但相片的烏蘭巴托卻大得很呢,小小的建築物無盡的伸延,他們正是本文的主角,在這裡獨有的城鄉系統--蒙古包區(ger district)。


城市的無論市區或邊緣都遍佈蒙古包區,有些近市區一點(central ger area),有些則較遠(mid/ fringe ger area),離開市區設施當然也越来越簡陋。座落在一個小小山丘上的是離開市中心約二十分鐘車程的Chingeltei,是較早發展的蒙古包區之一,現在已是超過15萬人的家。遠處市中心的高樓大廈與這裡的小房子和蒙古包形成強烈的對比。小樓房和蒙古包不規則的交錯著,編織了一幅世界獨有的地圖。可能大家都認為蒙古當然是有蒙古包啦,哪有可特別之處。在我眼中,一種能夠一年四季不斷遷移的帳篷,卻大量定居於大城市中,該是很奇怪的現象吧,到底蒙古包會怎麼形成的呢?

Zaisan是市區的最南端,山上可見烏蘭巴托的市中心高樓大廈林立

那就得簡單的從蒙古的近代史開始說起(都說這是一篇很悶的文章,但我喜歡記下我感興趣的題目:P)。自從1991年蒙古從蘇聯撤出,並接著發現大量的礦物資源如煤、銅、金後,這個原来以遊牧著稱的民族,漸漸開始定居下來。整個國家正在經歷急劇的城市發展,全國各地的牧民在過去幾十年不斷的離開大草原,邁向的當然是在蘇聯時期已被開拓的烏蘭巴托。




賣去羊牛,他們帶著僅有的資產--蒙古包在首都的邊緣安定下來。根據蒙古的政策,每個家庭可以擁有700m2的地,只要你把你的蒙古包紮下,圍上欄杆,這片土地就是屬於你的了。本來一個蒙古包的移動沒有什麼,但漸漸地,十個千個萬個蒙古包開始攻佔了城市的周邊。就像我們在郊外看到螞蟻回巢般,卻放大億倍的呈現在地球表面上,現在蒙古包區的人口已近200萬,達烏蘭巴托的60%以上。在Chingeltei裡,平地近馬路的地方都是一些較漂亮的房子,屋主賺取足夠的金錢放棄傳統蒙古包,建立小房子。而遠遠山上斜坡的,可能都是些新移民(名正言順的移民),只見木板疏落圍著一片對於香港人來說相當敞大的地,中間放上一個小小的蒙古包。密密麻麻的木板圍欄形成了街道的雛形,築起了筆者認為非常有趣的自主發展現象。


Chingeltei下一個山頭又是延綿不絶的蒙古包區



城鄉發展總是這樣的一種故事,人民想要到城市展開新生活,尋找更好的生活質素,卻發覺原來要追上發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帶著熱誠離開熟悉的草原,遊牧民族並沒有非常幸運,捨棄一切搬到蒙古包區是艱辛的開始。當你以為遊牧民族從居無定所的蒙古包,到擁有自己安穩的房子,將會漸漸融入現代化的城市,他們卻發現看似舒適的家竟然連廁所暖氣也缺乏。下回待續。。。

(感謝閱讀至此的你,不知道烏蘭巴托要寫上多少回了哈哈。很久沒有以文字留下記憶,有時寫blog不過是讓將來的自己回憶,見怪莫怪。)


Friday 13 March 2015

Segovia, Spain 塞哥維亞,西班牙

西班牙的天色總是藍得過份,配襯黃磚小房,這便是我四個月內瘋狂出走的基地
 — 塞哥維亞。


大愛出走,得大大感謝大三的交流計劃,讓我實行了一個星期一次出走的瘋狂紀錄。計劃名單中,都是一些如巴黎、蘇黎世等首都大城,唯獨我被派往的學校竟落在一個名為塞哥維亞 (Segovia) 的西班牙小鎮。要成長於大城市的女生在一小時逛畢的舊城裡生活四個多月,未出發前總有點點被流放的味道,但第一天到達並遇上壯觀的羅馬水道橋後,我自此便掛上心心眼,迷戀上這座古老霸氣的舊城。



位於馬德里西北方的塞哥維亞一直是熾熱的旅遊點,原因明顯不過就是為了觀賞自1985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水道橋。從首都出發,乘坐AVE高速火車只需半小時,但我尤愛以大巴來往西班牙的古城,價錢便兒車站方便外,更能沉醉旅途悠田風光,而時間也不過是大約一小時。從大巴下車後,也不需要閱讀地圖,沿著古城唯一的大街一直走約十分鐘到達阿索格霍廣場 (Plaza de Azoguejo),壯觀的水道橋就已映入眼簾了。



標誌著塞哥維亞的羅馬水道橋(Acueducto Romano) 全由灰色的花崗岩磚所建合而成,沒有一塊水泥或一根鋼釘,由128根支柱撐起延伸813米的雙層拱門。在阿索格霍廣場是打卡的最佳地點,水道橋從地面計算高約9層樓,雖然作為建築學生在歷史課也略略讀過拱門的結構,但如小矮人般站在水道橋旁卻不得不驚訝它的宏偉。在塞哥維亞生活的日子裡,每每經過快2000歲的水道橋,心底裡都讚嘆古羅馬人的智慧,把17公里外富思特弗里亞 (Furente Fria) 的河水運輸到中部高原這極受君皇青睞的城鎮。更不可思義的是,這運水責任,一直沿用至19世紀。相對附近被遊人捧得火紅的古城托萊多 (Toledo) ,只有歐洲隨處可見的大座堂與城堡,我對擁有古文明特色的塞哥維亞更顯鐘愛。

在水道橋上回看整遍古城

終點處的水道橋矮矮胖胖的,又是另一種感覺


生活在小鎮散慢的節奏下,我時時兩手空空只帶著雙腿四處閒逛想東想西。除了在廣場旁爬上梯級從頂處俯瞰水道橋和市境外,我也會沿著石橋一直遊走,避過充斥著遊人的景點,直至碰上舊城的另一邊單層矮小的拱門。廣場裡的它如壯麗電影場境般站立眼前,而慢慢步入黃磚小屋群的它卻又帶點歐洲的浪漫,塞哥維亞的回憶中總是找到水道橋的影子,也讓我難以忘懷這小鎮裡的一點一滴。

Friday 16 January 2015

高千穗 日本

不知從何時開始 暴走 + 火車 + 偏門旅遊 + 平遊 成為了 cherie大愛的出走方程式,在2014夏的九州關西之行完完全全的體現了。再一次攜上摯友管管及以後加入的long long,青春,真可愛,來一個近二十天的日本火車chur chur出走! 今次介紹的高千穗沒有了最最喜愛的火車,原因是這個被日本人稱為神話之里的小鄉,實在太偏,相信從沒有香港旅行團把她放在行程裡。但看過美如仙境的相片圖文後,本著出走方程式的信念,管管與我花了旅途中寶貴的一整個白天來回熊本出走高千穗。在半年以後執筆寫blog回看旅途的點滴,這個暴走決定實在太值得,風景大美,cherie對瀑布的情意結又多添幾分。

遊人到訪打卡點,只不過是刻上名字的大石也這般讓人心動,好美好美 (心心眼)

從網上檢查了每天只有兩程大巴的時間表,從九州中部古城—熊本出發,早早便得到達的長途巴士總站,展開到高千穗三小時的車程。來回長途大巴車票約二百多港幣,一路都是一些鄉郊小鎮,由於上一個晚上跑到另一小鄉山鹿參與一年一度的燈籠祭,(也是偏門到不行的出走,看到最近距離的煙火和夏祭晚會,有機會也得記記!),筆者也累到不行,睡醒也差不多中午,到了期待以久的高千穗喇 (興奮!!) ~~

從大巴下車後也有宮崎交通小巴方便遊客來住景點,但暴走旅人如我們當然是選擇以雙腿感受這神話之里。下車後藍天非常,徒步到第一個景點高千穗神社也不過十五分鐘,沿路都是一些兩層樓的小平房,也沒有熱鬧如市集的紀念品遊客街,完完整整的就是一個普通不過的日本小鄉 (有點像九州有名的太宰府中途站二日市呢) 。喜歡出走偏門的旅遊點,就是為了逃避那已被過量遊客污染的文化風氣,然後很威威的打卡 (笑)。

日本旅遊到處也可以看見稍稍熟悉的文字,很快便來到高千穗神社啦!


高千穗神社的入口是不會錯過的,高聳帶點跨張的鳥居帶領遊客走上優靜的小山路。不要以為鳥居在日本是隨處可見,它可是神社的象徵,劃分了神和凡人的世界。

進入神社當然先要在手水舍洗洗手,代表淨身和及對神明的尊重。遊客常造訪的神社都有指示教大家先洗左後洗右,然後以同一勺水漱口。淨手後便可以到神社參拜。


走過五分鐘的小山路後便看到有1800年歷史的古老神社,古雅的木建築群在碎石路和大樹的包圍下,顯得格外典雅別緻。在近二十天的日本旅途中,走訪大大小神社,雖然高千穗的並沒有成為榜首,但由於環境份外恬靜,尤其在高森樹影下,又是另一番風是味有說高千穗皇神與十社大明神在除厄、姻緣等都頗靈驗,當然得先在神社正殿拜拜。神社每天晚上都會表演500円的「夜神樂」,以日本舞蹈感謝神明,表演者會帶上傳統面具演譯不同的故事。旅程緊湊,即日來回的關係,cherie沒有留下觀看,但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高千穗的晚間神樂也是不錯且經濟的活動。

有些大樹年紀已過800歲,細細粒的管管如愛麗絲般,在高聳的杉樹下更變得好小好小。

離開神社後,下一站便出發到仙境高千穗峽,沿著車路一直走約十五分鐘,聽見流水聲,就知道美景不遠了。途中還會經過宏偉的高千穗大橋,整座大橋高掛在兩座山頭以上,並跨過形成高千穗峽的五瀨川,好不壯觀。


沿著附有清楚指示的河川遊步道一直向山腳走,很快便看到呈藍緣色的五瀨川。河水沒有想像的澎湃,但怪狀的川邊石崖已浮現。還沒遇見最期待的山峽和瀑布,單單以普通的河川角度遊覽此風光,加上藍天白雲和清新的空氣,也可謂賞心悅目。



一路走走經過神硯之岩,遠遠的就看到呈柱條狀的岩石,然後峽谷兩岸的絕壁一幕一幕的映入眼簾。雖看過西貢萬宜水庫雄渾的六角柱石,但在天然峽谷下配上綠水和茂密的森林,如斯景色,也難怪被當地人稱為神話之里。與六角柱石不同,這些柱狀節理是由在不遠處的阿蘇火山爆發後,由火山熔沿著五瀨川急速冷卻而形成的。經過長年被川水侵蝕,造就了這片充斥著柱岩的峽谷,一共七公里長的懸崖就是頂頂大名的高千穗峽。


遊步道一直沿著五瀨川走到山谷,有一整片的柱狀節理更高達一百米,被名為仙人的屏風岩。別以為這偏門的名勝少遊人,因為是夏季,雖少見外地人,但日本遊人不斷,緩緩的依易行方便的遊步道參觀。途中有許多被名命的奇形怪石,且擁有許許傳說,上圖的鬼八的力石因重約200噸,更相傳由鬼八這惡鬼所丟下而鶴立雞群。



再往前走約十分鐘,先看到的是一堆遊人忙於拍照,因為日本瀑布百選之一—真名井の滝就在眼前。此景無疑異常優雅,只見在白練從17米的柱狀岩崖傾盆而下,落入清澈的河川裡,沒有普遍瀑布的激蕩,卻多了一份翩然的浪漫。在網上雖已訝異這美不勝收的風景,但親臨高千穗峽,邊聽盈逸的流水聲,還是驚嘆大自然的力量。遺憾當天天氣不似預期,走到半路已下起雨來,沒法子划小艇遊走這日本之行最鐘愛的高千穗峽,否則在水面上回看峽谷,必有另番味道。有說在十二月時造訪,風景會更誘人,因為紅葉開始蔓延,仙景景致又更添詩情畫意。


高千穗除了和牛有名外,在日本卡通看到的流水麵也很受歡迎。在遊步道的尾聲,有數間食店,綠茶雪糕以外,便可找到這種好玩的流水麵。回途可在此乘座宮崎交通回到大巴站,費用也很化算。

當初因偶爾看到九州特色火車的特輯,購了對學生來說並不便宜的十四天JR Pass。卻又因多做了旅遊功課,被高千穗峽的仙境深深迷倒,在暴走平遊的方程式下,奢侈的逃走了一整天,改以大巴跑到這僻遠的日本小鄉。雖有遺憾,卻又不枉這任性的出走,親歷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大愛出走,多想出走更遠更偏的旅途,好讓青春感受世界。

(後話,管管與我卻見有餘時間便發揮暴走精神,沿原路走回去,也可再睹種種美景。誰知在半途上竟下起滂沱大雨,是突然的超級滂沱大雨(!!!!),背心短褲夏日連身裙的我們還要被無良司機來個路邊浪花!回想旅遊點滴故然開懷,但也慶幸到達高千穗峽時天朗氣清,好讓我們此行並沒浪費當天來回差不多六個小時的車程,也為九州自然留下讚嘆的回憶。)





Thursday 29 May 2014

Christiania, Copenhagen, Denmark 哥本哈根, 丹麥


哥本哈根的感覺,是浪漫的童話快樂城,也是上文充滿驚喜的超時代建築之都;但誰又知道這個整潔北歐城市,竟偷偷藏有一個吸毒犯罪自由城?我最愛寫處處旅遊書未必提及的神秘地方今次便得介紹哥本哈根城中之城 - Christiania 克莉絲汀尼亞

(及後擬寫本文時才發現原來Christiania居民並不充許在城中心的Pusher Street
裡拍照的,淘氣的我決定把珍貴的它們公開!! )

Fredens Ark,Christiania的主樓是被棄置的營房,單車胡亂擺放,連垃圾桶都被逼穿上噴彩襤衣,加上灰濛濛的天色,友人與我步步驚心

Christiania,也有人稱她為Freetown (Fristaden Christiania) 自由城 或是Hipsters land 嬉皮之地,與哥本哈根高尚文明的文化可以說是格格不入,令你意想不到的原因是,她其實並不是哥本哈根的一部分,地理有點像羅馬裡的梵蒂岡,是一個自我宣稱自治的小社區;卻不如聖地般受歡迎,居民根本看不上她。這一片小小的土地,只有0.34平方公里,不夠一千的居民,而她竟能能夠擁有自己的法律,自己的國旗,實行無政府主義!城內塗鴉處處,感覺混混的,這些這些也好叫筆者忍不住腳步走進這神秘的國度。



Christiania的入口,由仙境夢幻般的彩畫歡迎遊人,居民似乎意味著內裡是一處截然不同的天堂。在1971年,Christiania還是一處被剛廢棄的軍事營房,一群反對丹麥政府的激烈份子移居到這片空置的地盤,並宣布自治,到現在一直與丹麥政府周旋,居民甚至不用繳交稅項,警察對內裡的罪惡販毒亦不能插手。漸漸地聚集好些自稱熱愛自由的民眾,在這片小土地自建自種自住,很理想的希望建造一個金錢起不了作用,人人平等的自由城

因為沒有自足的收入,環境衛生種種都與一街之隔的哥本哈根相差極遠。這裡甚至成為大麻「半合法化」的地方,雖然從前一條公然售賣大麻的大街已被政府清理,但毒品只不過轉向枱下的交易,暗暗的支撐著Christiania的主要經濟。當然好些人會反問這樣追求自由的的Christiania可是仙境,但她卻真正的實行居民所想所做,不受道德法規局限的生活著,每天朝九晚七的我們又哪有資格批評呢。



喜歡噴畫的噴畫,城內幾乎每一片牆都被胡亂畫上塗鴉,每一個房子都被噴彩裝扮過。整個城市充滿色彩,使我想起台中的彩虹眷村,卻沒帶半點歡樂氣氛。雖然自由,但Christiania不明所以的總是帶著一些危險的氛圍,好不特別。即使遊覽當天是西人最最重要的聖誕節前後,但北歐灰濛濛的天色與冷空氣只更突顯彩色嬉皮風下的不安與寂寞。



除了滿滿的都是塗鴉畫外,Christiania更擁有許多似是把廢物胡亂貼拼的大型雕塑或藝術品,在高聳的冬歐大樹下,這些等等都好不合群。這樣的歷史、這樣的視覺衝擊,儘管被市民遺棄,但對筆者等遊人來說,卻享受著這神秘引的氣氛。



也有居民自建的滑板場,如果只是剛巧經過,只會以為這片土地是殘破的遊樂園吧?


其實所謂的「城內城外」不過是由一座毫不起眼的牌坊所隔,居民也幽默的堅稱的己並不屬於歐盟的一部分,在城內準備離開時可見「You are now entering the EU」(笑)。


附送一張遊客到此一遊照(並開心的穿著在上海只以五十人民幣買下的(仿UGG)雪靴哈哈哈)~

後話,把頁面滾下去,很難想像未來之都Orestad與塗鴉大麻城Christiania同為哥本哈根,而且乘車相差不過十分鐘的路程(!!),卻四十多年來荒誕孤獨的存在著。慶幸這個被高貴丹麥政府屢次想介入並關閉的自由城,每每在爭執反抗中也獲取小小勝利,才能一直捍衛著她的自由意志,培育着或許是最後的歐洲嬉皮士。歷史上曾經出現許許理想人人平等的無政府社會,卻幾乎無一偉大的延續下去。就只有這裡,神奇的在一個文明守法的西方首都依然活著,未敢妄定Christiania所爭取的大大自由是對或否,但我也暗暗為這理想烏托邦加油。